特朗普批撤军影响!中国减持美债创低,美国债务与地缘博弈双重危机显现
伦敦的会场灯光并不刺眼,话题却忽然被拉回中亚。当地时间9月18日,特朗普结束对英国的访问,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记者会上意外地谈起阿富汗。他把拜登的撤军斥为“灾难”,称美军在阿富汗不仅丢了脸,更丢了手中最硬的一张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几乎在同一时刻,英国媒体却盯着另一条折线: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披露,中国在2025年7月再度大笔减持美债,抛出257亿美元,持有量跌至七千多亿美元,创2010年以来新低。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被同一天的舆论并置在一起,像两条无形的绳索,一根勒在美国的地缘安全,一根勒在它的财政和信用。
从基地到债券:两个看似无关的战场
特朗普在镜头前抛出一句引人侧目的理由:“巴格拉姆基地离中国的核设施太近了,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他把阿富汗与中国的国家安全直接挂钩,试图用“距离”来制造威胁感。英国媒体则“震惊”于中国的持续减持,提醒特朗普:这场压力不只在山地、在跑道上,也在债券市场的屏幕里。对华博弈从关税、芯片,到海上执法、台海巡航,最近又延伸到金融稳定层面。一个是“要不要回去”的问题,一个是“钱从哪来”的问题,二者未必同频,却相互牵制。
距离与威慑:巴格拉姆的地理政治学
巴格拉姆就在喀布尔北面,七十公里的车程。过去二十年,它是美国在阿富汗行动的心脏,既是后勤枢纽,也是对中、伊、俄开展战略监视与干预的跳板。2021年美军撤出后,塔利班迅速接管,基地的重要性不仅未降,反而因“谁坐庄”而成为地区的观察点。特朗普把“离中国核设施很近”的说法摆上台面,显然是想把阿富汗问题叠加成对华战略资产。但地缘政治不止看尺子上的长度,更看政治权属——基地在谁的主权范围之内,谁有权批准驻军。这就不是“只要开车一小时”那么简单。
能力与账本:五角大楼的冷冰冰计算
更现实的评估来自五角大楼内部人士:若真要“拿回”巴格拉姆,至少需要一万名以上美军重新进场,还要构建持续的补给线和空地一体的保障。这意味着巨额预算和长期政治承诺。问题是,当前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超过3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连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吃紧,国会对新增大额军费的耐性有限。曾被高调宣传的“金穹防御系统”计划——按以色列“铁穹”理念扩展为全球导弹预警与拦截网络——到2025年中仍然进展缓慢,多个关键节点未能按期突破,预算拨付屡遭质疑。一边是尚未凑齐的钱和未成型的防御网,一边是要把旗帜重新插回阿富汗的雄心,二者之间隔着一个选民关心的现实清单:医疗、就业、通胀、社会保障。马斯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白地敲击警钟:如果不尽快处理财政问题,美国人将失去一切,包括国防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但“财者,亦国之筋骨”,账本翻不过去,再大的战略设想也只能停在白板上。
喀布尔与坎大哈的算盘:塔利班的利益函数
再把镜头切回喀布尔。塔利班政权虽然未获广泛承认,却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支持下开始建立起初步秩序,从边境控管到城市治安,都在寻求可持续的统治逻辑。在这种结构下,巴格拉姆对他们不只是跑道和机库,更是议价筹码与主权象征。要他们“无偿交出”,无异于否定自身合法性;要硬来,就意味着与塔利班政府完全敌对,并点燃新的地区冲突。现实很冷:这不是“有没有能力”的单选题,更是“愿不愿意付出代价”的博弈。阿富汗没有理由在没有实质回报的情况下让出这块“硬通货”。
债券战线:数字背后的地缘金融
把视线转向债市曲线,中国在2025年7月再度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有量降至七千多亿美元,跌破2010年以来低点。如今的排名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持债规模已低于日本和英国,退出了美债前二大持有国行列。路透社的“震惊”并不是媒体语法上的夸张,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的真实担忧。对中国来说,这一轮调整并非一时兴起。中美关系在科技禁运、芯片封锁、海空摩擦和台海局势上持续紧张,叠加全球“去美元化”的情绪,继续大额持有美债的风险收益比在变化。美国财政负担越发沉重,市场对长期债务可持续性的讨论更频繁。在这种语境下,逐步优化外汇资产结构,包括增加黄金、欧元资产,或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权债,成为可预见的路线。美国对外可以用关税、黑名单、技术管制来施压,但在债券市场,交易本身是市场化的,强制干预空间极小。这也让“请别卖我的债”成为一句无处着力的话。
话术与受众:安全焦虑的塑形
回到新闻现场,特朗普不仅谈阿富汗,还在同场合表示反对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并承认在加沙问题上与斯塔默存在分歧。这是他的熟悉节奏:通过界定威胁对象来塑形议题,争取国内受众的注意力和认同。一边是“基地离中国核设施很近”的警句,一边是“重拾尊严”的情绪唤起。二十年间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场战争的账单超过6万亿美元,民众对海外干预的耐心接近耗尽。叙事可以再度升温,但预算、兵员和盟友支持的现实,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很难转化为“政策的重量”。
横向对照:三组“距离”
- 地理的距离:特朗普强调巴格拉姆到中国核设施的“一个小时车程”,借此把阿富汗与中国绑定。可地理上的近,不代表政治和法理上的可达。
- 财政的距离:美军要重返中亚跑道,隔着的是超过37万亿美元的债务高墙和颇多掣肘的国会辩论;“金穹防御系统”迟缓的节点,正是一面镜子。
- 权力的距离:行政权可以签署命令,却左右不了他国的资产配置。中国在债市上的“卖”与“换”,呈现的是市场与主权叠加后的决策自治,美国很难用传统工具施压改变。
小科普:美债与主权选择的边界
对很多国家而言,持有美债是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折中:市场深、交易便、信用强。可这种“安全”从来不是义务关系,美债不是援助,更不是恩惠,它是投资。全球“去美元化”不是一夜之间的脱钩,而是缓慢重配:提升黄金占比,分散货币篮子,增加区域性债券。长期利率抬升、财政赤字扩张,会改变持有成本与期望收益;一国在地缘紧张中同时面对金融制裁风险,调整就更有动力。换句话说,当政治风险与利率风险叠加,卖出部分美债、买入其他资产,是理性的再平衡。
阿富汗的现实选项与美国的代价计算
假设把“拿回巴格拉姆”推入兵棋桌面,路径会指向哪里?需要邻国通道和补给许可,需要与塔利班全面对抗,也需要重建驻阿盟友网络。每一环都意味着外部外交成本与内部政治成本叠加。相比之下,更可能出现的是灰色地带的策略:舆论塑形、经济制裁、情报渗透、地区军演加压。但这些手段难以替代对跑道与空域的真实控制。对塔利班而言,维持与中俄的沟通、谋求来自各方的经济支持、更稳固地站住国内秩序,才是权衡的中心。对中国而言,继续有节奏地减持、扩大非美元资产比例,把外汇风险锁在可控范围,同时关注周边安全态势,或许是更低成本的应对。
财政与安全的交错线
“兵在势,财在信。”当特朗普试图把巴格拉姆与中国核设施的位置关系作为“安全威胁”的证据时,中国用数字告诉市场:持有美债不是不可更改的宿命。前者需要钢板、油料与征召,后者只要按下交易键,却会在收益率曲线与汇率上留下波纹。两条线彼此牵扯:如果美国继续在全球铺陈“金穹”式的昂贵防御网络,就更要面对国内对赤字与社会保障的追问;如果要在阿富汗重演“回去”的动作,除了部署一万名以上的兵力,还需解释为什么要在民众关心医疗和通胀之际再开一场账单。
当镜头从伦敦移开,阿富汗的高原依旧风沙漫卷,华盛顿的债务钟继续跳动。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或许不是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谁能在财政与战略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疆场与账场,并非两张互不相干的棋盘。只要一方失衡,另一方很快会给出代价。
热点资讯/a>
- 2025WTT美国大满贯开赛波折不断,雨果无缘参赛,简陋场馆
- 190期3D形态观察:0路缺席极值与奇偶转换关联验证
- 宫帅沉默,输日本也不召回李梦,奥运会女篮怎么办
- 深圳户口在哪办理
- 英格兰险胜:凯恩哑火,亿元巨头绝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