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美国海军六代机F/A-XX概念图曝光,网友:这不是妥妥的抄袭?!

点击次数:135 发布日期:2025-08-19

"美国海军六代机F/A-XX概念图曝光,机背进气道设计与中国歼-36如出一辙!"这条消息在军事论坛炸开锅时,某资深军迷盯着屏幕上的渲染图喃喃自语:"这不就是去年咱们讨论歼-36时被群嘲的设计吗?"画面里那架停放在航母弹射器上的舰载机,机背两侧对称分布着矩形进气口,双垂尾向外倾斜的角度,甚至驾驶舱前方的雷达罩轮廓,都像极了某个东方邻国的神秘战机。美国媒体这次对自家新战机的评价,与当年吐槽中国同类设计时的措辞截然相反。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公布的官方概念图里,F/A-XX单座驾驶舱正对广阔的太平洋,宽大的机鼻内嵌着直径惊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军事博主"鹰眼观察"放大图片后发现,雷达罩边缘的锯齿状设计能有效散射敌方雷达波,这种细节处理在现役五代机上才刚刚普及。但真正引发热议的,是那对位于机身肩部的矩形进气道,它们像一对沉默的翅膀,将发动机包裹在机身投影范围内。某航空工程师在直播中拆解:"这种布局能最大限度减少地面雷达的探测角度,不过高机动飞行时发动机可能面临进气不足的风险。"

美国海军对六代机的沉默曾引发诸多猜测,如今诺格的这张概念图终于撕开了一角帷幕。知情人士透露,波音公司提交的方案可能只是F-47舰载版的升级迭代,而诺格的设计明显更具突破性。对比去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的歼-36模型,两者都采用了背负式进气道设计,区别仅在于F/A-XX保留了外倾双垂尾,而歼-36选择了更激进的全融合升力体布局。某军事杂志主编指出:"美国设计师突然拥抱曾被自己否定的方案,这种转变值得玩味。"

机背进气道从来不是新鲜事物,B-2隐形轰炸机的成功证明了这种布局在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方面的优势。但将其移植到舰载战斗机上,就像让马拉松选手参加百米冲刺,美国海军航空兵退役军官马克·约翰逊算过一笔账:航母弹射瞬间产生的9G加速度,加上高海况着舰时的冲击力,都可能影响进气道的气流稳定性。米波反隐身雷达对垂尾谐振点的探测能力,始终是外倾双垂尾设计绕不开的难题。

中国军事论坛上,关于"美国抄袭歼-36"的讨论持续发酵。有网友贴出两年前的技术分析帖,当时就有爱好者预言:"背负式进气道将成为六代机的主流选择。"更有资深军迷翻出2018年珠海航展的照片,指出某款验证机模型就采用了类似的机背设计。但美国媒体当年的态度截然不同,当歼-36首飞照片流出时,《防务新闻》曾刊文称:"这种布局会牺牲机动性,证明中国设计师缺乏实战经验。"如今面对自家战机的相同选择,主流媒体的报道却聚焦于"大航程带来的战略优势"。

美国海军六代机项目的竞争格局充满戏剧性。波音公司同时承担空军F-47和海军舰载机的研发任务,业内普遍认为其舰载方案难以跳出现有框架。相比之下,诺格公司凭借B-21轰炸机的成功经验,在隐形技术积累上更具优势。但概念图中的外倾双垂尾设计仍存在争议,虽然能降低特定角度的雷达反射,却在米波频段面临谐振风险。某电子战专家透露:"现代反隐身雷达对垂尾间距的探测精度已达厘米级,这种设计可能无法实现宣传中的全向宽频隐身。"

中国六代机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取向。从歼-36到歼-50,取消独立尾翼的全融合升力体设计,配合全动边条翼形成的气动布局,在理论上能提供更宽的隐身带宽。航空工业内部人士透露:"我们的设计团队早在五年前就预研了多种进气道方案,最终选择兼顾隐身与机动的平衡点。"这种技术路线与美国F/A-XX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似乎更倾向于通过牺牲部分机动性来强化隐形特性。

中美六代机的技术理念碰撞折射出更深层的战略思考。当美国媒体还在争论F/A-XX是否抄袭时,中国军工已经在探索第六代战机的更多可能性。某航空航天研究所的论文显示,我国科研团队正在研究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与有人战机的深度融合,这种技术突破可能比单纯的气动布局改进更具革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机背进气道与全融合升力体的设计博弈,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空战的规则。

诺格公司公布的这张概念图,意外揭开了六代机研发的神秘面纱。从B-2到F/A-XX,美国军工对隐形技术的理解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中国军工通过歼-36等验证机的迭代,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技术路径。当两款风格迥异却又暗含共通之处的战机设计摆在世人面前时,关于"抄袭"与"创新"的争论或许已不再重要,真正决定未来空战胜负的,永远是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硬核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