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月死磕!埃克森美孚输了530亿收购战,110亿桶油田易主
在2025年7月的纽约,石油巨头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有了结果,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赫斯,这三家把一场并购案撕扯到全球瞩目的地步,谁也不肯让步,谁也不服气,气氛真的紧绷到极致。
一切都要追溯到2023年末,那时美国石油公司们还沉浸在俄乌冲突带来的高油价红利里,行业并购潮一波接着一波,埃克森美孚刚砸下600亿美元买下先锋,雪佛龙就不甘落后,紧接着宣布要用530亿美元收购赫斯。
油田的股权结构很简单,埃克森美孚45%,赫斯30%,中国中海油25%,埃克森美孚是主导方,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合同条款里有一条优先购买权,谁要卖股份,得先问问另外两家要不要接盘。
雪佛龙和赫斯的律师团,研究合同条款后觉得这次交易不算“股权出售”,归类为公司合并,而且赫斯的圭亚那子公司还在名义上持股,依然属于“关联公司持续控制”,所以优先权条款根本不适用,他们就这么自信地推进了交易。
可埃克森美孚不这么看,觉得雪佛龙这操作明摆着是在规避合同精神,表面上是合并,实际上就是控制权变了,优先购买权应该立刻触发,气得高管直接放话:“合同是我们写的,我们最清楚。”
这事儿本来还有转圜余地,2024年初双方还在私下磋商,想悄悄解决争端,结果一拖拖到了2025年,分歧越来越大,雪佛龙在监管文件里公开披露纠纷,市场一开始还乐观,觉得大公司间能私下搞定,谁想到后面风向说变就变。
3月6日,摩根士丹利的会议上,埃克森美孚高级副总裁查普曼突然宣布申请仲裁,雪佛龙的CEO沃思都傻了眼,头一天还和埃克森美孚通电话,第二天就被公开“放鸽子”,这波操作让华尔街直接炸了锅。
查普曼还专门强调:“我们就是靠合同细节吃饭的。”市场立刻反应过来,赫斯的股价应声大跌,低于雪佛龙报价,套利基金趁机大举押注,瞬间有超过50亿美元的套利机会,这种场景,资本市场太熟悉了,大家都盯着这块肥肉怎么切。
表面上是合同争议,背后其实还是权力博弈,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都想坐稳斯塔布鲁克油田的话事人,谁也不想被对方牵制,谁都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合同条款怎么解读,其实是双方实力的直接较量。
个人恩怨也被放大了,雪佛龙CEO沃思原本和埃克森美孚管理层还算聊得来,结果一闹仲裁,直接翻脸,约翰·赫斯夹在中间,成了各方拉拢的对象,他其实对埃克森美孚的强硬很失望,觉得本来还有回旋余地,这下彻底没了。
沃思一度预测仲裁5-6个月就能出结果,伍兹却放话说可能拖到2025年,雪佛龙陷入战略被动,市场上大家都在算计,时间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外部压力开始涌现,2025年5月,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跳出来,敦促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叫停交易,理由是石油行业整合会推高通胀,代理顾问机构ISS也建议赫斯股东放弃投票,理由是交易估值和仲裁风险都太大,其他资本机构纷纷跟风。
到了7月,FTC又搞事,说要调查赫斯和欧佩克是不是有合谋抬价,还提出赫斯不得进入雪佛龙董事会作为批准条件,雪佛龙无奈接受,赫斯坚决否认,最后FTC自己也承认没证据,风波暂时平息。
拖到2025年7月,局势突然逆转,特朗普政府任命的新FTC主席推翻了“赫斯不得入董事会”的裁决,13小时后,国际商会(ICC)仲裁小组裁定雪佛龙和赫斯胜诉,连轴转的决策速度让市场措手不及。
7月20日华尔街开盘,雪佛龙正式完成对赫斯的收购,这场拉锯了20个月的争端终于落幕,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也有人开始反思,这场争端真正暴露的到底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合同条款的不同解读引发的纠纷,实际上是石油巨头对资源控制权的极限拉扯,合同只是武器,背后是巨头们的野心和博弈,谁都不愿轻易让步。
这场收购案,把合同文本从法律条款变成了资本市场的筹码,谁能主导规则,谁就能主导油田的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市场看似理性,实则情绪主导,股东、监管、仲裁、政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变数,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更会算账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商战。
整个过程像极了一场马拉松拉锯,谁能熬到谁就能收割胜利果实,埃克森美孚的合同精神和雪佛龙的战略坚持,最终让资本看到了什么叫做利益至上。
收购完成了,但市场不会轻易忘记这20个月的撕扯,合同细节、商业野心、监管博弈,每一环都可能在未来重演,油田还在,故事远没结束。
雪佛龙20个月鏖战赢下赫斯,1万亿美元油田背后的资本暗流
热点资讯/a>
- 武汉三镇迎战成都蓉城,邓卓翔与徐正源对决,球迷期待精彩翻盘
- 哈森和杜崽发生冲突,代哥强势介入:杜崽,你敢动一下哈僧试试?
- 缅甸东枝街头“人人自危”!当局每天设卡检查,这些全要查!
- 家逸电竞椅哪款比较好,找到适合你的完美搭档
- 中国军事崛起引关注,电子战飞机亮相震撼,展现强大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