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国家队万亿护盘,险资45%持仓,银行调整是馅饼还是陷阱?

点击次数:148 发布日期:2025-08-19

01 板块深度调整,资金暗流涌动

银行板块指数已经连续下跌6周,这是2024年牛市启动以来长的调整周期。 8月15日,连上半年最坚挺的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也加入了补跌队列,单日跌幅分别达2.1%和1.8%。

但就在一片悲观情绪中,两大关键信号悄然浮现: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率先止跌翻红,其中杭州银行单日获融资买入1.2亿元,融资余额冲至24.66亿元的历史峰值,比2024年低位时暴增180%。

值得玩味的是,这股买入潮甚至无视了中国人寿减持的利空,资金用真金白银宣告了对优质区域银行的信仰。

02 政策红利持续输血,险资成“压舱石”

银行股的底气首先来自政策端的强力支撑。 2025年监管层密集出台政策引导资金入市:

险资配置比例突破45%:截至2025年3月,保险资金对银行股的持仓占比已达45.05%,较2023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

仅2025年上半年,险资通过增量保费入市为银行板块带来约700亿元活水,未来三年预计还有2000亿元增量资金等待进场。

“国家队”万亿级托底:中央汇金2024年以来增持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市值近万亿元,国有资本平台(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同步加码银行ETF,形成类平准基金效应。

这些长线资金瞄准的正是银行股4%的平均股息率,比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150个基点,成为震荡市中的“收益安全垫”。

03 基本面拐点隐现,区域银行领跑

当市场还在争论息差压力时,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已交出超预期答卷:

杭州银行2025年中报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速16.7%,拨备覆盖率高达520%,不良率仅0.76%。 这意味着每1元不良贷款有5.2元准备金覆盖,资产质量堪称行业天花板。

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净息差逆势回升至2.6%以上,远超行业1.33%的平均水平。 核心驱动力来自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的旺盛信贷需求,这些区域贡献了全国35%的新增企业贷款。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虽受息差拖累(农行净息差1.75%),但通过“以量补价”策略,信贷投放量同比增长12%,尤其基建贷款增速达18%。

04 估值裂谷:5倍PE vs 16%增速的悖论

当前银行板块的最大矛盾,是成长性与估值的极端割裂:

国有大行市盈率(PE)普遍在5-7倍,股息率维持在6%以上,但利润增速仅个位数;

优质区域行如杭州银行PE仅5倍,却连续三年保持15%+净利润增速,ROE(净资产收益率)达12-15%,显著高于行业8%的平均值。

这种分化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以杭州银行为例,若其PE修复至10倍(仍低于城商行均值),股价空间将超80%,这正是融资客敢24亿高位加仓的底层逻辑。

05 银行内部轮动:从“哑铃策略”到结构分化

本轮银行行情绝非齐涨共跌,而是呈现三层轮动格局:

高股息防御端:农行、工行等国有大行成避险资金港湾,202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持仓环比激增27%;

成长进攻端:长三角城商行凭借区域经济韧性领跑,杭州银行、江苏银行上半年涨幅超20%,PE从4倍修复至5倍;

困境反转线:部分股份行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加速财务出清,不良生成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估值安全垫逐渐增厚。

06 杠杆资金狂潮:24亿融资盘决战杭州银行

杭州银行成为观测资金情绪的关键风向标。 2025年8月,其融资余额飙升至24.66亿元,创上市九年最高纪录。 耐人寻味的是:

融资买入集中在股价从7元涨至14元后(涨幅100%),说明资金敢于高位接力;

中国人寿二季度减持5000万股的消息未能压制买盘,单日融资偿还额仅占买入额的31%。

这种“越涨越买”的杠杆策略,反映出资金对区域银行成长逻辑的笃定,即便短期调整,仍被视作加仓机会。

07 资产质量:银行股的生命线

所有逻辑的根基,最终指向资产质量的硬实力。 当前市场用严苛标准筛选银行股:

不良率低于0.9%、拨备覆盖率超300%、PE小于8倍,全A股仅9家达标;

杭州银行0.76%的不良率中,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仅0.32%,小微贷款不良率0.85%,显著优于行业均值。

这种“铁腕风控”在息差收窄周期尤为重要,它决定了银行能否用存量利润覆盖风险,而非侵蚀资本金。

08 城投化债红利:区域银行的隐形筹码

市场忽略的关键催化剂,是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区域银行的利好。 2025年财政部主导的城投债务置换全面铺开:

江苏银行已完成省内隐性债务置换超200亿元,压降不良生成率0.15个百分点;

重庆银行、成都银行依托地方财政支持,对公贷款不良率分别降至0.88%和0.74%。

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放量,区域银行对公贷款增速有望突破15%,成为利润增长新引擎。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