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1937长江血渡:黔军103师绝命48小时,从死守中山门到下关炼狱

点击次数:106 发布日期:2025-08-19

《血色长江:五千草鞋兵的生死48小时》

江水拍打着南京城的堤岸,寒风卷着硝烟味灌进每一个士兵的领口。

黔军103师的王石头蹲在战壕里,呵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夜色中。

他摸了摸腰间仅剩的两颗手榴弹,突然想起离家时老母亲塞给他的那双新草鞋——早知道就该穿上的,脚上这双都快磨穿了。

这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最惨烈的时刻。

来自贵州山区的士兵们不会想到,他们即将经历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四十八小时。

镇江防线崩溃得比预想中更快。

日军第十三师团的炮弹像下饺子似的砸过来时,炊事班长老赵正在煮最后一锅稀粥。

"狗日的小鬼子!"他骂骂咧咧地把铁锅扣在头上当钢盔,下一秒整个炊事帐篷就被炸上了天。代理团长王恕怀带着残部死守铁道岔口,把枕木堆成掩体的样子,活像小时候在老家搭的柴火垛。

紫金山的冬夜冷得刺骨。士兵们用刺刀凿冻土埋地雷,虎口震裂了就往伤口上撒把火药止疼。戴之奇副师长亲自爬上电线杆接电话线,嘴里叼着的烟头在寒风里明明灭灭。"师座,您这手艺比县里的电工还麻利!"通讯兵刚说完,一发炮弹就把旁边的观察哨掀上了天。

最绝的是太平门的防御工事。贵州兵们把城门堵得就剩一条缝,炊事班还在门缝里插满碎玻璃。"小日本想进来?得先问问老子手里的菜刀同不同意!"老赵边磨刀边嘟囔,完全没注意自己的棉衣已经被弹片划开了花。后来日军战报里白纸黑字写着:"遭遇最顽强的城门防御"。

但战争从来不讲道理。12月13日的撤退令来得突然,更突然的是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挹江门堵得像年三十的菜市场,丢弃的枪支弹药堆得比人还高。李二娃眼睁睁看着连长方振武被人流冲散,那个总爱念叨"等打完仗回贵阳开面馆"的连长,最后留给世界的,是漂在长江里一具抱着木板的遗体。

四百个跳江求生的士兵,最后活着到达八卦洲的不到九十人。戴之奇和副官抱着房梁在江里漂了一夜,被渔民救起时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更惨的是野战医院那些伤员——当日军坦克轧过中山门时,崭新的纱布绷带还没拆封。

如今的南京城早变了模样。新街口的霓虹亮得晃眼,秦淮河的画舫上传出游人的笑声。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江风还会带来当年的回声:那些贵州口音的呐喊,那些草鞋踩碎薄冰的脆响,那些永远留在二十三岁的年轻生命。

(读者互动: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最想给这些战士送去什么?是保暖的棉衣?治伤的药品?还是一部能联系后方电台的手机?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1]据南京保卫战史料记载,黔军103师参战官兵5127人,幸存者仅103人

[2]日军第十三师团战报原件现存于日本防卫省档案馆

[3]老兵回忆录《风雪南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